惄如调饥怎么读?——解读诗经中的古老情感表达

365bet资讯端 2025-08-26 09:09:04 作者: admin 阅读: 8166
惄如调饥怎么读?——解读诗经中的古老情感表达

"惄如调饥"怎么读?——从《诗经》看古人的相思之苦

二、文章内容:

在中国古代文学中,《诗经》是最早的诗歌总集,其中许多诗句至今仍被广泛引用,由于年代久远,部分字词的读音和含义已变得陌生,quot;惄如调饥"这一表达,它出自《诗经·周南·汝坟》,描绘了一种深切的思念之情。"惄如调饥"究竟怎么读?它的含义又是什么?本文将从读音、释义、文化背景等方面深入探讨这一古老而优美的表达。

**1. "惄如调饥"的正确读音我们需要明确这四个字的正确读音:

惄(nì):现代汉语拼音为nì,意为忧愁、思念。

如(rú):与现代读音一致,表示"如同"。

调(zhōu):此处不读常见的diào 或tiáo,而是zhōu,通"朝",指早晨。

饥(jī):与现代读音一致,指饥饿。

"惄如调饥"的正确读音是nì rú zhōu jī,意思是"忧愁得像早晨饥饿一样"。

**2. "惄如调饥"的出处与释义这一表达出自《诗经·周南·汝坟》第三章:

>"鲂鱼赪尾,王室如毁,虽则如毁,父母孔迩,惄如调饥。"

全诗描写了一位女子对远行丈夫的思念,尤其是最后一句"惄如调饥",生动地刻画了她内心的煎熬。

"惄":指内心的忧愁、焦虑,类似于现代汉语的"思念成疾"。

"调饥":即"朝饥",指早晨未进食时的饥饿感,古人认为,早晨空腹时的饥饿感最为强烈,因此用"调饥"比喻思念之情的迫切。

综合来看,"惄如调饥"可以理解为:内心的思念如同早晨未进食时的饥饿感一样难以忍受,这是一种极其形象的情感表达,展现了古人对相思之苦的深刻体会。

3. 为何用"饥饿"比喻"思念"?

现代人常用"茶饭不思"形容思念,而古人则用"惄如调饥",两者异曲同工,为什么古人会用"饥饿"来比喻"思念"呢?

1、生理与心理的共通性

饥饿是一种强烈的生理需求,而思念是一种深刻的心理需求,古人观察到,人在极度思念时,往往会食欲不振,甚至寝食难安,因此用"饥饿"来比喻思念的迫切。

2、"朝饥"的特殊含义

在古代,早餐并不像现代这样普遍,许多人早晨空腹劳作,quot;朝饥"(早晨的饥饿)是一种极其真切的体验,用"调饥"比喻思念,更能体现那种无法忽视的煎熬感。

3、《诗经》的比兴手法

《诗经》善用"比兴",即通过具体的事物(如饥饿)来比喻抽象的情感(如思念),这种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,易于理解。

**4. "惄如调饥"在后世的演变虽然"惄如调饥"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,但类似的情感表达却一直存在。

"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"(《诗经·王风·采葛》)——用时间的长短比喻思念的深度。

"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"(柳永《蝶恋花》)——用身体的消瘦表现思念的折磨。

"相思似海深,旧事如天远"(李煜《虞美人》)——用自然景象比喻情感的深远。

可见,"惄如调饥"所代表的以具体感受比喻抽象情感的手法,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。

5. 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"惄如调饥"?

由于"惄如调饥"属于古汉语表达,现代人使用时需注意以下几点:

1、适用场景

该词适用于形容深切的思念或忧愁,尤其是那种无法排解的、如同生理需求般强烈的情感。

- "他远行数月,她每日惄如调饥,夜不能寐。"

2、避免误用

- 不能用于形容普通的饥饿,因为它特指"因思念而产生的心理感受"。

- 不能写成"惄如朝饥",虽然"调"通"朝",但《诗经》原文用"调",现代引用时仍应保持原貌。

3、文化背景补充

如果想在文章或对话中使用这一表达,最好稍作解释,以免读者或听者因不熟悉古汉语而感到困惑。

"惄如调饥"虽然是一个古老的表达,但它所描绘的情感——那种因思念而产生的、如同饥饿般的煎熬——却是跨越时空的人类共同体验,我们或许不再用这样的词汇,但当我们说"想你想得吃不下饭"时,本质上与"惄如调饥"是相通的。

通过解读"惄如调饥",我们不仅能学习古汉语的优美表达,更能感受到古人对情感的细腻观察,这种将抽象情感具象化的能力,正是《诗经》历经千年仍能打动读者的原因之一。

下次当你思念某人时,不妨试试用"惄如调饥"来形容,或许能体会到古人那份深沉而隽永的情感表达方式。

相关推荐